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宗教

绵阳市创新举措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互鉴体系

发布日期:2023-11-06来源: 市委统战部作者:统战部阅读次数:字体:[  ]背景颜色:

绵阳市充分认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长期性战略性基础性特点,始终坚持把全面深入持久开展团结进步创建作为各项工作出发点,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

(1)抓宣教筑根基,以信念文化构筑精神家园。探索“互联网+民族团结”工作,采取“报台网微端屏”一体发力打造媒体矩阵,常态化、分众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构建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宣教体系。将网络建成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台,讲好绵阳团结进步故事;坚持用红色基因固本、讲好“抗震救灾故事”,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所和非遗工坊,推出“平南苏维埃”红色学习体验线路,激发各族群众“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智慧和力量。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打造电影《兰辉》,舞剧《大北川》《滚灯》等一批国家级优秀文化作品,真正做到以精神铸魂凝聚共识、以文化认同凝聚民心,以文明风尚凝聚合力。

(2)抓项目促发展,以物质基础增进民生福祉。有形有感有效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发挥示范工程牵引作用,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系统化、实体化,推动各民族在同步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年来,累计投入省级民族类资金2200余万元,实施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5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类项目36个;投入市级民族类工作资金507万元,实施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类项目36个;投入507万元,建成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9个。有效改善了绵阳市民族地区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大力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3)抓嵌入促“三交”,以交融互鉴促进相融共生。推动北川、平武等民族地区约1.5万名各族群众在城区购房居住,吸引散居地区2100余名各族群众在民族地区旅居养老,以“共居”促交往,助推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等方面互嵌。以“各族青少年研学交流”等活动为抓手,促进全市各族青少年互观互学互帮互助;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打造省级精品旅游线路3条,市级精品旅游线路6条,绵阳安州区、江油市、北川县3个县(市、区)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嫘祖文化、大禹文化、三国蜀汉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绚丽多姿,羌历新年、文昌庙会、雎水踩桥等民俗文化活动长盛不衰,形成了以交往交流交融为最大特色的绵阳文旅品牌。

(4)抓示范带全域,以典型引路推动全域创建。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拓展民族团结进步进博物馆、进景区、进宗教活动场所、进社会组织等。按照“突出主线、融入中心、分类指导”工作思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文化旅游、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文明城市创建深度融合发展,在市县(区)乡三级层面分类打造示范样板,推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深化特色创建;以国、省示范区示范单位为主阵地,辐射带动党建引领与社区共治、文创产品与乡村振兴衔接、民俗文化与民族地区企业联动发力,跨区域、跨系统互观互检、互学互鉴,形成具有绵阳特色的全域创建模式。目前,绵阳市共获命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个、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3个、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41个。